于平:傳統舞臺演藝的現代轉化
?
? ? 于 平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文化產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和必然選擇。盡管不必所有的文化建設都以發展產業的理念來進行,但卻不能不正視這個產業化進程對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和提升效益。我們的演藝文化建設也是如此,因為我們不是面臨而是置身在這樣一個進程中。 ? ?演藝文化的傳統是舞臺演藝。它的特征一是表演時空的限定性,二是觀演對象的在場性,這使得它必須在限定的表演時空中對在場的觀賞對象進行適應中的引領,應對實用性的理智。使演藝文化超越“限定性”和“在場性”特征的,是影視演藝的華麗亮相和迅猛擴張。在既往的視野中,我們已經注意到影視演藝是科技進步催生的演藝新業態,也已經注意到這種新業態的演藝創新在掠奪大眾的眼球之時也攫取了大眾的心靈;其實我們還應該注意的是,由科技進步催生的影視演藝不僅一如既往地關注著不斷進步的高新科技,而且在其生產方式中傾注著不斷前行的產業化運作理念??梢院敛豢鋸埖卣f,沒有高科技集成創新和產業化運作理念的共謀,就沒有演藝文化的新興業態。
很顯然,影視演藝作為新興演藝業態對舞臺演藝構成的挑戰是多方面的。首先,影視演藝通過提供更豐富、更新穎、更絢爛甚至更奇幻的視像吸引了更多的觀演對象,也即挑戰著舞臺演藝的市場;其次,這個“其次”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更為重要,是挑戰著我們演藝文化既往的生產體制,那種“文化養人,廣電用人”的說法說明這種新興演藝業態的用人機制也是“新興”的。因此,對于傳統的舞臺演藝而言,一要思考科技裝備的問題,二要思考體制改革的問題。對于我們演藝文化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而言,這兩個問題是相互關聯的。也就是說,沒有體制改革的深化,我們的舞臺演藝難以向科技裝備敞開胸襟;而沒有科技裝備的提升,我們的舞臺演藝也難以產生體制改革的緊迫感。而事實上,這兩個問題都是我們在產業化進程中進行演藝文化建設必須解決的問題。
當下的演藝文化建設,傳統的舞臺演藝和新興的影視演藝都在提升新的內質和拓展新的疆域。就后者而言,3D技術明顯使其內質得到提升,而網絡演藝借助電腦、手機視屏又使其疆域得到拓展。相比較而言,傳統的舞臺演藝主要體現為通過疆域的拓展而實現內質的提升,這主要體現在舉行盛大活動的“場館演藝”和伴隨旅游行為的“實景演藝”中。盡管用傳統舞臺演藝的目光看,“場館演藝”有科技含量高、本體技藝弱之憾,但無疑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并且僅僅會是一個“過程”。 ?
在我看來,關注產業化進程中的演藝文化建設,當下尤為需要關注傳統舞臺演藝的現代轉化。我曾經談到,面對新興文化業態的崛起,包括舞臺演藝在內的傳統文化業態至少可以在3個方面有所作為:一是借鑒新興業態的生產手段,這主要是高科技手段的集成創新,包括光效、音效、LED視屏和機械裝置舞臺的“景效”等,不要以所謂“維護本體”來“拒絕創新”。因為藝術發展的歷史證明,“本體”是由歷史進程中無數個具體不斷建構起來的。二是借用新興業態的生產方式,這主要是分工專業化、生產流水化、運營連鎖化等等。三是借助新興業態的生產平臺,因為不斷更新的電視業、網絡業、手機業等文化傳播業已經把人們帶入到電視、電腦、手機的“三屏”時代,具有更強傳承力的傳統舞臺演藝必須認識到,只有借助新興文化業態的傳播力才能更有效地強化自身的生存力并實現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傳承力。 ? ?事實上,我們的舞臺演藝不僅來自久遠的傳統,而且也維系并守望著這一傳統。在舞臺演藝界有一種看法,即認為“產業化”對舞臺演藝并不適用,認為這可能會損害舞臺演藝的原創性、獨創性和優創性。事實上,“文化產業”作為催生新興文化業態的生產理念,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大眾性——時代的高新技術為這種生產理念的實現提供了“可能”,而大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則為這種生產理念的實現提供了“可以”。如同接受美學認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演藝創造美學當然也認為“一千個演員就有一千個‘林妹妹’”。不過審視產業化進程中的演藝文化建設,我們需要更具科技含量也更具大眾情懷的文化創意,需要的是擁有更廣泛觀眾和更持久觀賞的“哈姆雷特”和“林妹妹”。我一直認為,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產品的批量化、規范化、集約化生產,要求我們的演藝文化更具創意性,這是對包括傳統舞臺演藝在內的演藝文化建設的更高要求和更遠期待。 ??
傳統舞臺演藝遭遇文化建設的“產業化”進程,是它的歷史命運也是它的時代幸運。為此,我們應樹立新的文化創意觀:第一,是強化文化創意的創造性。在經貿市場化、傳播網絡化推動的全球化進程中,我們的文化創意有了更寬闊的視域和更前瞻的目光;我們當下物質產品的生產已經有了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緊迫感,“文化創意”作為文化產業的靈魂和文化產品的內核,更應該加速完成“仿創”向“原創”的轉型。第二,是強化文化創意的創價性。所謂“創價性”是指對文化創意的價值追求,這當然主要是對“精神價值”的追求。面對西方發達國家將自己的價值觀念作為“普世價值”強勢推行,我們文化創意的創價性要把我們“核心價值”的守望作為第一要義。第三,是強化文化創意的創業性。文化創意的“創業性”要求指的是它有助于催生新興文化業態也有助于既有文化業態的規模發展,從而使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也從而讓人民群眾有更多參與文化產品生產的創業機會。最后,讓我們再一次重溫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7月23日講話中的一段要論,即“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選擇,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對此,演藝文化建設顯然不能置之度外!?